在投資股票時,我們常聽到「其它條件相同 營收易受景氣影響的公司 其股票可接受的本益比」這個概念。簡單來說,就是當一家公司的業績會隨著經濟好壞大幅波動時,投資人通常會給它比較低的本益比,因為這種股票的風險相對較高。這就像你去買東西,如果知道這個商品價格波動很大,你當然會希望用更便宜的價格入手,對吧?
這種受景氣影響大的公司,通常集中在某些特定產業。像是原物料、汽車、航空業等,當經濟好的時候,大家願意花錢,這些公司的營收就會衝很高;但一旦景氣反轉,業績可能馬上就掉下來。所以投資這類股票時,本益比的評估要特別小心,不能只看當下的數字,還要考慮未來景氣變化的可能性。
為了讓大家更清楚,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,比較不同類型公司的本益比範圍:
公司類型 | 平均可接受本益比範圍 | 景氣敏感度 |
---|---|---|
穩定成長型(如電信業) | 15-25倍 | 低 |
景氣循環型(如鋼鐵業) | 8-15倍 | 高 |
科技成長型 | 20-35倍 | 中 |
從表格可以看出,景氣敏感度高的公司,市場給的本益比通常比較保守。這是因為投資人會擔心,萬一遇到經濟衰退,這些公司的獲利可能會大幅縮水,到時候本益比就會被拉高,股價就有下跌的風險。所以現在願意付出的價格,自然就會比較低。
不過要提醒的是,本益比只是評估股票價值的其中一個指標。即使是同樣受景氣影響的公司,也要看它們的財務體質、市場競爭力、管理團隊等因素。有些公司雖然業績會波動,但長期競爭力很強,在產業低谷時反而可能是好的買點。所以投資前還是要做足功課,不能只看單一數字就下決定。
最近股市震盪得厲害,大家都在問:「景氣波動時 哪些產業的本益比最容易受影響?」其實啊,這跟產業特性有很大關係。像那些跟民生消費直接相關的,或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,通常本益比會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上上下下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幾個特別敏感的產業,順便整理成表格讓大家一目了然。
先說說電子業吧,特別是半導體這種需要大量投資的產業。景氣好的時候訂單接不完,本益比可以衝很高;但只要市場風向一轉,庫存壓力馬上來,本益比掉得比股票還快。還有面板產業也是,價格波動超大,根本就是景氣循環股的代言人。另外像DRAM這種標準化產品,供需一失衡,本益比馬上跟著跳水。
再來看傳統產業,鋼鐵、塑化這些原物料相關的最明顯。國際油價漲跌、中國需求增減,都會直接反映在本益比上。特別是當全球經濟放緩時,這些產業的本益比通常會先被打趴。航運業也是經典案例,疫情期間賺翻天的貨櫃三雄,現在本益比早就回到疫情前水準了。
最後不能不提金融股,尤其是銀行保險這塊。利率政策一變動,他們的獲利模式就跟著變,本益比當然也會調整。而且金融業跟總體經濟連動性超高,景氣預期轉差時,本益比通常會先被下修。
產業類別 | 影響因素 | 本益比波動特性 |
---|---|---|
半導體 | 資本支出、庫存週期 | 景氣高峰與低谷差異極大 |
原物料(鋼鐵塑化) | 國際報價、中國需求 | 隨商品價格劇烈波動 |
航運 | 運價、船舶供給 | 景氣循環特徵明顯 |
金融 | 利率政策、壞帳率 | 與總體經濟高度連動 |
講到這裡,大家應該有發現這些產業都有個共同點:就是獲利能力很容易受到大環境影響。所以投資這些股票的時候,真的要多注意景氣循環的位置,別看本益比低就衝進去,有時候是陷阱啊!特別是現在全球經濟前景還不明朗,更要小心評估。
為什麼景氣敏感型股票的本益比通常較低?
大家買股票時常會注意到,像航運、鋼鐵這類景氣敏感型股票的本益比,往往比科技股或民生消費股低很多。為什麼景氣敏感型股票的本益比通常較低?這其實跟它們的產業特性有很大關係。景氣好時賺翻天,景氣差時虧到哭,這種大起大落的特性讓投資人不敢給太高估值。畢竟誰知道明年會不會突然遇到金融風暴或疫情,讓公司獲利直接腰斬呢?
我們來看幾個典型的景氣循環產業,它們的本益比普遍都偏低:
產業類型 | 特徵 | 本益比範圍 |
---|---|---|
航運業 | 運價波動大 | 5-10倍 |
鋼鐵業 | 受原物料價格影響 | 6-12倍 |
營建業 | 跟房市景氣連動 | 8-15倍 |
半導體設備 | 資本支出周期明顯 | 10-18倍 |
這些產業有個共同點,就是獲利非常不穩定。像航運業在2021年疫情時賺到流油,但到了2023年運價暴跌,很多公司馬上從賺錢變成虧損。投資人看到這種情況,自然會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,反映在股價上就是本益比被壓低。畢竟沒人想用20倍本益比買進,結果隔年公司獲利直接少一半,那本益比不就瞬間變成40倍了?
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這些產業的成長性通常有限。科技股可以靠新產品、新技術不斷創造成長故事,但鋼鐵廠很難突然說自己發明了什麼革命性技術。當市場看不到長期成長潛力時,自然不會給太高估值。再加上這類公司往往資本密集,需要不斷投入大筆資金更新設備,自由現金流狀況通常不如消費股穩定,這些都讓投資人更保守看待它們的估值。
投資人該如何評估景氣循環股的本益比?這個問題對於想在景氣波動中抓住機會的投資者來說特別重要。景氣循環股像是航運、鋼鐵、半導體這些產業,它們的獲利會隨著經濟週期大幅波動,所以用一般股票的本益比評估方式可能會失準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評估技巧,幫助你在不同景氣階段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。
首先要注意的是景氣循環股的獲利波動性很大,在景氣好的時候EPS可能衝很高,但衰退時又會掉得很慘。所以看本益比不能只看當下的數字,最好是用「正常化盈餘」來計算。所謂正常化盈餘,就是把過去幾年的盈餘平均起來,或是參考產業中長期的平均ROE來估算。這樣才能避免在景氣高峰時被看似便宜的本益比誤導,或在谷底時錯過真正的投資機會。
另外一個重點是要觀察產業的供需狀況和庫存水位。景氣循環股的本益比往往會領先實際獲利變化,所以我們可以參考下面這個簡單的評估表格:
評估指標 | 景氣擴張期 | 景氣衰退期 |
---|---|---|
本益比區間 | 8-12倍 (看似合理) | 15-20倍 (看似昂貴) |
產業訊號 | 產能滿載、報價上漲 | 產能過剩、報價下跌 |
適當操作 | 逐步減碼 | 分批佈局 |
最後提醒大家,投資景氣循環股要特別留意現金流量和負債比率。因為這類公司在景氣下行時容易遇到現金周轉問題,就算本益比再低,如果財務體質不好也可能變成價值陷阱。建議可以搭配觀察自由現金流量和利息保障倍數,這樣才能更全面評估公司的真實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