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有聽過「三色人講五色話」這句台灣俗諺嗎?其實這是在形容人多嘴雜的狀況,就像一群人聚在一起時,每個人講的話都不一樣,最後變得亂糟糟的。這種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超常見的,特別是家族聚會或是朋友群組討論事情的時候,常常會出現這種「一人一款話」的場面。

這句俗諺的「三色人」不是真的指三種顏色的人,而是代表不同立場、不同想法的人。而「五色話」也不是真的五種顏色的話,是形容大家講的話五花八門、各說各話。這種現象在台灣社會特別明顯,因為我們的文化本來就包容多元聲音,但有時候意見太多反而會讓事情更複雜。

情境 可能出現的狀況 結果
家庭聚餐 阿公想在家吃,阿嬤想去餐廳,小孩想吃速食 最後叫外送
同事討論企劃 有人要保守路線,有人要大膽創新,有人堅持原案 會議延長兩小時
朋友約出遊 有人想爬山,有人想逛街,有人只想宅在家 LINE群組吵到半夜

這種「三色人講五色話」的狀況其實反映了台灣社會的多元性。我們習慣讓每個人都能表達意見,但也因為這樣,有時候會很難達成共識。就像選舉期間,各種政治立場的人都在發表看法,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大論壇,熱鬧歸熱鬧,但也常常讓人覺得頭很痛。

在職場上也常常遇到這種狀況。開會時主管一個想法,老鳥一個意見,菜鳥又有不同看法,最後會議記錄寫得亂七八糟。這種時候就會特別能體會「三色人講五色話」的無奈。不過換個角度想,這種多元討論的過程雖然混亂,但也常常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好點子。

三色人講五色話是什麼意思


三色人講五色話到底是什麼意思?台灣俚語解析

大家有冇聽過「三色人講五色話」呢句台灣俚語?其實佢係形容啲人講嘢反覆無常,一時一樣,就好似變色龍咁隨時轉色。呢種講法好生動咁描繪出人嘅善變,特別係指嗰啢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嘅人。台灣人成日用呢句說話來提醒自己,同人打交道嗰陣要帶眼識人,唔好輕易相信表面嘅說話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呢句俚語背後仲有啲有趣嘅文化背景。早期台灣社會多元族群共處,語言同習慣差異大,有時真係會遇到「見人講人話,見鬼講鬼話」嘅情況。久而久之,「三色人」就變成咗形容人嘅多變性格,而「五色話」就代表講嘢冇句真。下面整理咗幾個相關嘅台灣俗語同意思對照:

台灣俗語 意思解釋
三色人講五色話 形容人講嘢反覆無常,不可信任
見人講人話 對唔同人講唔同嘅話,投其所好
嘴花蕊蕊 形容人好識講嘢,但內容虛偽不實
話仙 指人講嘢天花亂墜,冇句真

講到呢度,不得不提台灣人嘅語言真係好有創意。用顏色來形容人嘅性格同行為,仲有「青暝牛」(形容人固執)、「白目」(唔識睇場合)等等。呢啲俗語雖然直白,但真係一針見血咁道出人性嘅特點。下次如果你遇到個講嘢一時一樣嘅人,不妨用「三色人講五色話」來形容佢,保證地道又有力!

其實呢類俚語唔單止係語言嘅一部分,仲反映咗台灣人嘅生活智慧。老一輩嘅人成日用呢啲話來教導後生仔點樣做人處事,雖然聽落有啲刺耳,但真係好實用。而家嘅年輕人都仲會用呢啲俗語,證明佢哋嘅生命力真係好強。

為什麼會有「三色人講五色話」這種說法?這句話其實是台灣民間流傳的俚語,用來形容某些人說話反覆無常、前後矛盾的情況。所謂「三色人」原本指的是那些立場搖擺、見風轉舵的人,而「五色話」則是形容他們講話像變色龍一樣,隨著場合不同就改變說詞,讓人摸不著頭緒。

這種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台灣社會的人際互動。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,人們特別重視誠信,對於說話不算話、立場不堅定的人特別反感。久而久之,就用「三色人講五色話」來諷刺那些說話不可靠的人。有趣的是,這句話雖然帶有批評意味,但也反映出台灣人直率、重承諾的性格特質。


用詞 意思 使用情境
三色人 立場不堅定的人 形容政治人物或商人
五色話 前後矛盾的言論 批評說話反覆無常
變色龍 善於偽裝的人 形容投機取巧者

在現代社會中,這句話的應用範圍更廣了。不僅可以用來形容政治人物,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朋友、同事,甚至是網路上的網友,只要出現言行不一的狀況,都可能被說是「三色人講五色話」。特別是在選舉期間,這句話更是常被拿來調侃那些政策搖擺的候選人。雖然是句玩笑話,但也提醒我們做人要言行一致,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。

台灣人說話向來直接,這種俚語正是我們表達不滿的幽默方式。比起直接罵人「騙子」或「說謊」,用「三色人講五色話」反而多了點趣味性,既表達了批評,又不失台灣人特有的幽默感。這種說話藝術,正是台灣民間文化可愛的地方。

三色人講五色話是什麼意思

大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俗語「呷緊弄破碗」,這句俗語最早是從哪裡流傳下來的?其實這句話源自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,用來形容做事太急躁反而容易搞砸。老一輩的台灣人特別愛用這句來提醒年輕人做事要穩紮穩打,不要貪快反而壞了事。這種充滿生活智慧的俗語,往往都是從市井小民的日常經驗中累積出來的,特別貼近我們的生活。

說到台灣俗語的來源,很多都跟早期移民的生活經驗有關。像是「一枝草一點露」講的是人要知足常樂,就是從農民觀察自然現象得來的。這些俗語流傳久了,就變成台灣人共同的語言記憶。下面整理幾個常見俗語的來源給大家參考:

俗語 來源 流行地區
呷緊弄破碗 農業社會勸人做事別急躁 全台灣
一枝草一點露 農民觀察自然現象 中南部農村
有燒香有保庇 民間信仰習俗 全台灣廟宇周邊
摸蛤仔兼洗褲 農村生活智慧 南部沿海地區

這些俗語之所以能流傳這麼久,就是因為它們用最簡單的話講出最實在的道理。像「摸蛤仔兼洗褲」這種,根本就是阿公阿嬤那一輩的智慧結晶,把在河邊摸蛤蜊順便洗衣服的生活經驗,變成勸人一舉兩得的經典語錄。現在年輕人可能很少真的去摸蛤仔了,但這句話還是常常出現在長輩的叮嚀裡。

台灣俗語還有一個特色,就是常常跟吃的有關。除了「呷緊弄破碗」,還有「食果子拜樹頭」這種教人感恩的俗語。這些都反映出早期台灣社會物資不豐裕,大家特別珍惜食物的生活背景。所以聽到這些俗語的時候,不只是學到一句話,更是接觸到台灣過去的文化記憶。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