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在漁村長大,我們家總是「以水上人家自居」,那種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,早就深深刻在骨子裡。記得小時候,阿公總說:「討海人看天吃飯,但也要學會跟海做朋友。」這句話到現在我還記得清清楚楚。每天清晨,看著漁船出港,傍晚又看著它們滿載而歸,這種生活節奏,比起都市裡的匆忙,多了份從容與自在。
在水上討生活,可不是件簡單的事。光是那些漁具的種類跟用途,就夠讓人眼花撩亂了。這裡簡單整理幾個常見的:
漁具名稱 | 主要用途 | 使用季節 |
---|---|---|
拖網 | 捕捉底層魚類 | 全年 |
刺網 | 針對特定魚種 | 春秋季 |
定置網 | 攔截洄游魚群 | 夏季 |
延繩釣 | 釣大型魚類 | 冬季 |
說到水上生活,最讓人難忘的就是那些海上的日子。記得有次跟阿爸出海,遇到大浪,整艘船搖得像在跳舞一樣。那時候阿爸卻笑說:「這算什麼,我們水上人家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?」雖然當下嚇得要命,但現在想起來,反而覺得那是種難得的體驗。海上的日出特別美,橘紅色的太陽從海平面跳出來的瞬間,整個海面都閃著金光,那種景象在陸地上絕對看不到。
水上人家的飲食也跟陸上不太一樣。我們家最常吃的就是現撈的海鮮,簡單用薑絲清蒸就鮮甜得不得了。阿嬤總說:「海裡的東西最新鮮,根本不用太多調味。」有時候漁獲多,還會曬成魚乾,那種鹹香的味道,到現在想起來都會流口水。比起超市裡的那些冷凍魚,現撈的真的差太多了,肉質緊實又鮮甜,吃過就回不去了。
在水上生活久了,連說話都會帶點海的味道。我們不說「下雨」,而是說「天公落水」;不說「浪很大」,而是說「海龍王在翻身」。這些特殊的用語,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特別親切。雖然現在很多人已經搬到陸地上住,但那種水上人家的精神,還是深深影響著我們這一代。每次回到漁港,聞到那股熟悉的海腥味,就會想起小時候在船上跑跳的日子,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,真的很難用言語形容。
水上人家到底是什麼人?原來是這樣生活的。在台灣,你可能聽過「水上人家」這個詞,但真的瞭解他們的生活嗎?其實這群人以船為家,靠海吃飯,過著跟陸地上完全不同的日子。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些水上人家的日常,看看他們是怎麼在海上生活的。
水上人家主要分為漁民和養殖戶兩種,他們的生活節奏完全跟著潮汐走。清晨天還沒亮就要起床準備出海,有時候半夜還得起來收網。他們的房子就是船屋,雖然空間不大,但五臟俱全,連電視、冰箱這些家電都有。最特別的是,他們的水電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的,像是用太陽能板發電,或是從岸上接水管過來。
生活面向 | 水上人家做法 | 陸地人家做法 |
---|---|---|
居住空間 | 船屋或浮屋 | 一般房屋 |
水電來源 | 自行接駁或太陽能 | 自來水公司 |
食物保存 | 多用冰塊冷藏 | 家用冰箱 |
交通方式 | 小船或舢舨 | 機車或汽車 |
這些水上人家的孩子上學也很特別,每天都要坐船到岸邊,再轉乘交通工具去學校。遇到颱風天就更麻煩了,有時候學校停課,他們還得先把船開到避風港。雖然生活不方便,但他們都說習慣了,反而覺得住在海上更自由。而且他們跟鄰居的感情都很好,畢竟在海上互相照應是很重要的。
說到工作,水上人家不是捕魚就是養殖。養殖戶要天天照顧魚塭,注意水質和魚群狀況;漁民則要看天吃飯,有時候收穫好,有時候可能一整天都沒抓到什麼。他們最怕遇到颱風,不僅工作要暫停,還要擔心船隻和養殖場的安全。不過這些年政府有補助他們買保險,生活也比較有保障了。
為什麼有人會選擇以水上人家自居?背後原因超暖心,其實這種生活方式遠比我們想像中更有魅力。在台灣,從淡水河到日月潭,甚至東海岸的小漁港,都能見到這些「水上人家」的身影。他們不是單純為了省房租或追求浪漫,而是真心愛上這種與水共生的獨特節奏。每天清晨被浪花聲喚醒,傍晚看著夕陽灑在水面上,這種生活體驗在城市裡根本找不到。
水上人家的日常其實很實際,他們多半從事漁業、觀光或水上活動教學,工作與生活完美結合。像台南安平就有不少世代居住在水上屋的家庭,他們說這種生活方式讓家人關係更緊密,因為大家總是一起修補船屋、整理漁網,連鄰居間互相借醬油都要划小船過去,反而比住公寓大樓更有溫度。
水上生活優點 | 實際案例 |
---|---|
生活成本較低 | 高雄愛河畔船屋每月開銷比市區套房少40% |
親近自然環境 | 花蓮石梯坪漁民能隨時觀察潮汐變化 |
獨特社群文化 | 澎湖吉貝島居民自組水上互助會 |
這些選擇住在水上的人們,最常被問到的就是「颱風來怎麼辦?」其實他們早有應對之道。多數水上房屋都採用浮筒設計,能隨水位升降,颱風季前也會加強固定。像去年杜鵑颱風來襲時,淡水漁人碼頭的船屋居民就集體移到避風港,彼此照應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。有位住了15年的阿伯笑說:「陸地上的地震才可怕,我們這裡搖晃習慣了,反而睡得更香。」
水上人家的生活智慧也體現在空間利用上。由於面積有限,他們發展出許多創意收納方式,比如把樓梯下方改造成迷你倉庫,甲板暗格藏冷凍櫃,連洗手間都能折疊收納。這種「減法生活」讓不少年輕人也開始嚮往,最近就有一對台北情侶辭掉工作,跑到小琉球改裝廢棄漁船,開設結合潛水教學的漂浮咖啡廳。
水上人家日常都在做什麼?帶你直擊真實生活場景。住在船上可不是想像中那麼浪漫,從清晨到深夜都有忙不完的活兒。天還沒亮就要檢查船隻狀況,補網、修引擎這些粗活是家常便飯,颱風來臨前更要全家總動員加固纜繩。最有趣的是「水上鄰居」間的互動,缺醬油時直接划小船去隔壁借,孩子們就在甲板上寫作業,寫完直接跳進水裡玩。
水上人家的作息跟陸地人很不一樣,來看看他們一天是怎麼過的:
時間段 | 主要活動 | 特別之處 |
---|---|---|
05:00-07:00 | 整理漁具、檢查船況 | 要趁退潮時補網 |
08:00-11:00 | 捕魚或養殖作業 | 看天氣決定出海範圍 |
12:00-14:00 | 船上煮午餐 | 常用當天現撈海鮮 |
15:00-18:00 | 清洗漁獲、賣魚 | 直接在船邊交易 |
19:00後 | 修補工具、閒聊 | 船屋會亮起串燈 |
吃飯時間最熱鬧,各家船屋飄來不同菜香。阿嬤會把曬在船尾的魚乾翻面,小孩趴在船船舷邊釣小魚當寵物。晚上沒電視看,大夥就聚在甲板講古早故事,浪花聲就是天然的白噪音。洗衣曬衣也有學問,要算準潮汐才不會讓衣服被海水打濕,晾衣繩都綁得特別牢靠。
颱風季節最緊張,要把所有家當收進船艙,用繩子把鍋碗瓢盆固定好。平常船屋隨著波浪輕輕搖晃很好睡,但遇到大風浪時連走路都要抓緊牆壁。有趣的是他們都練就了好平衡感,邊煮菜邊應付船身晃動完全沒問題,換作是陸地人早就暈船吐滿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