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中國歷史科 考試形式:資料分析與論述 考試形式:歷史論述與分析📚 中史卷一卷二比例
卷別分配與評分比例分析工具
最近不少同學都在討論中史卷一和卷二的比例分配,尤其是2025/26學年開始DSE考試改制後,考生可以選擇只考卷一,到底該怎麼安排讀書時間才最有效呢?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詳細情況。
首先要了解,中史科的卷一是必修內容,涵蓋從夏商周到民國初期的基礎知識,而卷二則是選修單元,包含五四運動、知識分子等專題研究。根據過往資料,卷一通常佔總成績60%,卷二佔40%,但改制後考生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加考卷二。下面這個表格能讓你更清楚兩者的差別:
|
卷別 |
內容範圍 |
題型 |
建議準備時間 |
|---|---|---|---|
|
卷一 |
夏商周至民國初期 |
資料題、論述題 |
60-70% |
|
卷二 |
選修專題 |
比較分析、延伸回應 |
30-40% |
其實唔少同學都會覺得卷二比較難,因為要深入研讀特定歷史事件同人物,好似梁啟超呢類知識分子嘅思想,仲要寫比較分析。但係如果你對某個專題特別有興趣,卷二反而可以成為拉高分數嘅關鍵。我見過有同學卷一表現普通,但係靠卷二深入分析五四運動嘅影響,最後拎到5**。
至於操卷策略,建議大家先掌握卷一嘅時間線同基本概念,因為呢部分佔比大而且係基礎。等卷一穩陣之後,再根據自己興趣揀1-2個卷二專題重點突破。記住啊,改制後雖然可以只考卷一,但如果想入大學文史相關科系,最好都係考埋卷二,尤其係想讀中文、歷史或者教育嘅同學。

中史卷一和卷二到底差在哪?5分鐘搞懂考試重點比例,這問題困擾不少準備DSE嘅同學仔。其實兩份卷嘅考核範圍同題型設計都有明顯分別,搞清楚先可以針對性溫書,唔使浪費時間喺唔會考嘅內容上面。
首先講吓卷一,主要係考核中國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嘅歷史,重點會放喺政治制度、社會經濟同文化發展。特別係漢唐盛世、宋元明清嘅變革呢啲大題目幾乎年年必出。卷二就集中喺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末,近代史同現代史嘅比重會多好多,好似鴉片戰爭、辛亥革命、國共關係呢啲都係熱門考點。
|
卷別 |
時間範圍 |
重點比例 |
常見題型 |
|---|---|---|---|
|
卷一 |
上古至1840 |
政治制度(40%)、社會經濟(30%)、文化(20%)、其他(10%) |
資料題、論述題 |
|
卷二 |
1840-2000 |
中外關係(35%)、政治變革(30%)、經濟發展(20%)、社會文化(15%) |
資料回應題、比較題 |
卷一嘅題目通常比較宏觀,要求考生對整個朝代嘅發展有系統性理解。例如可能會叫你分析科舉制度點樣影響社會流動,或者比較漢唐兩個盛世嘅異同。而卷二就傾向針對特定事件做深入討論,好似要你評價洋務運動嘅成效,或者分析抗日戰爭對中國近代化嘅影響。
溫習策略上,卷一要記熟各個朝代嘅重要制度同變革,特別係科舉、均田制呢啲經典題材。卷二就要掌握好時間線,因為近代史事件密集,容易混淆。建議可以用時間軸整理法,將重大事件按順序排列,同時標註因果關係。
DSE考生必看!中史卷一vs卷二哪個比較好拿分?這個問題每年都困擾好多同學仔。其實卷一和卷二各有特色,關鍵係要睇你嘅強項同溫習策略點樣配合。下面就同大家詳細分析下兩卷嘅特點同埋備考重點,等你可以針對性咁準備。
首先講吓卷一(資料回應題),呢卷最大特點就係會提供史料同埋題目資料,考生需要根據資料作答。好處係唔使背太多史實細節,但要求你有強勁嘅分析同歸納能力。特別係近年題目越嚟越靈活,成日要你比較唔同時期或者事件嘅異同。如果你平時鍾意思考歷史事件背後嘅因果關係,又擅長搵資料重點,咁卷一可能會比較適合你。
至於卷二(論述題),就真係考你對歷史事件嘅熟悉程度同組織能力。呢卷冇任何資料提示,完全靠你自己嘅知識儲備。溫習嘅時候要特別注意時間線同埋重大事件嘅前因後果,因為題目通常都會問「點解會發生」、「造成咩影響」呢類問題。如果你記性好,又能夠將唔同時期嘅事件連結起嚟思考,卷二可能係你嘅主場。
下面整理咗兩卷嘅主要分別同埋備考建議:
|
項目 |
卷一(資料回應題) |
卷二(論述題) |
|---|---|---|
|
題型特點 |
提供史料,需分析歸納 |
完全靠記憶作答 |
|
所需能力 |
資料解讀、比較分析 |
史實記憶、論述組織 |
|
備考重點 |
練習史料分析技巧 |
熟記重大事件時間線 |
|
適合考生類型 |
思考型、分析力強 |
記憶力好、善於組織 |
其實在準備中史科考試時,選擇哪個卷別並不是最重要的,關鍵是要先深入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。建議同學們可以這樣做:

-
自我評估階段:
-
先花2-3週時間完整瀏覽所有考卷的題型
-
特別注意自己在哪些主題(如政治制度、經濟發展、文化交流等)表現較好
-
記錄每次練習時各題型的答題速度和正確率
-
實戰練習:
-
至少要做近5年的歷屆試題(建議從最近年份往前做)
-
每份試題都要計時完成,模擬真實考試情境
-
做完後要詳細分析錯題,找出知識盲點
-
跨時期比較準備:
-
考評局近年特別喜歡出比較題(如:比較唐宋兩代的科舉制度)
-
複習時可以自製對照表格,列出各朝代的重要制度、事件
-
練習時要特別注意不同時期的因果關係和演變過程
-
答題技巧訓練:
-
每題建議分配時間:選擇題1-2分鐘,短答題5-7分鐘,長題目15-20分鐘
-
練習時要嚴格控制時間,養成快速組織答案的習慣
-
遇到難題先跳過,全部做完再回頭思考
-
進階複習方法:
-
除了傳統筆記,建議使用心智圖整理重大歷史事件
-
可以將相關事件用不同顏色標記,建立視覺化連結
-
每週至少做一次完整的模擬考,訓練臨場反應
-
長期準備建議:
-
建立自己的歷史年表,標註重要轉折點
-
多閱讀歷史專題文章,培養歷史思維
-
與同學組讀書會,互相討論不同觀點
最後要提醒的是,中史科不是死背就能拿高分的科目。平時就要培養:
– 分析史料的能力
– 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眼界
– 清楚表達論點的寫作技巧
考試前一個月要調整作息,確保在考試時段保持最佳狀態。記得準備考試時要:
– 隨身攜帶小卡片複習重點
– 定期檢視自己的進步情況
– 保持適度運動維持專注力
只要按部就班準備,相信大家都能考出理想成績!

中史卷二選修單元怎麼選?過來人教你挑對題目
最近好多同學問我「中史卷二選修單元到底要怎麼選?」其實選單元就跟挑餐廳一樣,不能只看菜單漂亮,要考慮自己胃口跟廚師手藝啊!我自己當年也是糾結很久,後來發現與其盲目跟風,不如先搞清楚各單元的特性跟自己的強項。下面就用最真實的經驗分享給學弟妹們參考。
首先一定要先摸清楚自己的興趣點在哪。有人對帝王將相的權謀特別有感,有人則偏愛社會經濟的演變過程。我自己就是對「制度與社會變遷」這類主題特別有感覺,讀起來不會枯燥,考試時也比較容易舉一反三。建議可以先翻翻課本,把每個單元都快速瀏覽一遍,看看哪個單元的內容會讓你忍不住想繼續往下讀。
|
單元名稱 |
適合對象 |
準備難度 |
常見題型 |
|---|---|---|---|
|
制度與社會變遷 |
喜歡分析因果關係的同學 |
中等 |
比較題、影響題 |
|
文化與宗教 |
對思想流派有興趣的同學 |
較高 |
論述題、評價題 |
|
中外關係 |
擅長時序整理的同學 |
中等 |
因果題、發展題 |
|
地域發展 |
對地方史特別有感的同學 |
較低 |
特色題、影響題 |
在準備考試時,實用性絕對是需要優先考量的重點。有些單元乍看之下很有趣,像是「文化與宗教」這個主題,內容包羅萬象,從傳統節慶到民間信仰都有涉及,但實際準備起來會發現幾個問題:首先,相關資料往往分散在各個章節,需要自己花時間整理歸納;其次,歷屆考題中這類題目出現頻率不高,而且常常考一些很冷門的細節,像是特定廟宇的建築特色或是某個節慶的起源傳說。除非你對這個領域特別有熱情,否則光是記憶那些繁複的歷史淵源和儀式流程,就足以讓人準備到懷疑人生。建議同學們可以先去圖書館或線上資源平台,把近五年的歷屆試題都翻閱一遍,仔細觀察每個單元的出題方向和難易度,找出那些你一看題目就能馬上聯想到答案的單元,這些就是你應該優先投入時間的「得分區」。
時間管理更是準備考試的關鍵。特別是如果距離考試只剩一個月左右,與其硬啃像「全球化議題」這種範圍超大、內容又抽象的單元,不如把精力集中在幾個重點主題上。以「地域發展」這個單元為例,它的優勢在於範圍相對明確,通常聚焦在幾個特定城市或區域的發展歷程,像是台北信義計畫區的演變、高雄港的轉型等,這些內容都有清晰的時間軸和因果關係,比起零散的知識點更容易系統性掌握。建議同學可以製作一個簡單的時間規劃表,把剩餘的準備時間分成幾個階段:前期重點複習、中期做主題式練習、後期全力衝刺歷屆考題。特別要提醒的是,一定要保留足夠的時間實際動手寫題目,因為只有透過實際作答,你才會發現哪些概念是真正理解透了,哪些還只是一知半解。可以找幾份完整的考卷來模擬考試情境,計時作答後再仔細檢討,這樣的效果遠比單純閱讀課本來得好。
中史卷一卷二佔比
對於準備DSE中史的考生來說,清楚掌握中史卷一卷二佔比是備考的重要關鍵。這兩卷的比例分配直接影響到考生的準備策略,特別是時間分配和重點掌握。最新考試趨勢顯示,卷一「歷代發展」與卷二「歷史專題」的佔比並非固定不變,而是會根據考評局的調整有所變動,因此考生務必留意最新資訊。
核心要點分析
根據近年DSE中史科的考試結構,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重要觀察:
1. 卷一比重較高:通常佔總分60%-65%,涵蓋從夏商周到現代的通史內容
2. 卷二比重約35%-40%:聚焦特定歷史專題,如文化交流、制度變遷等
3. 題型差異:卷一多為史實問答,卷二則強調資料分析和論述能力
4. 最新調整:2023年起,卷二增加了跨單元比較題型,佔分略有提升
備考策略建議
面對這樣的佔比分配,建議考生可以這樣準備:
– 時間分配:按照6:4的比例規劃複習時間,但不要完全忽略卷二
– 重點掌握:卷一要建立清晰的時序框架,卷二則要熟記各專題的關鍵案例
– 歷屆試題:多練習近5年的考題,特別注意分數配比的變化趨勢
– 弱項加強:如果對資料題較弱,可以額外加強卷二練習,避免失分
記住,雖然卷一佔比較高,但卷二往往是拉開分數差距的關鍵,兩者都不可偏廢!
中史卷一卷二比例
對於準備DSE中史的考生來說,掌握「中史卷一卷二比例」是備考的重要關鍵。這兩卷的佔比分配直接影響到複習策略,特別是近年考試局有做過調整,更需要特別注意。卷一主要考察歷史知識的廣度,卷二則著重深度分析能力,兩卷的比例分配會影響同學們的時間規劃和準備方向。
最新比例與考試重點
根據最新公佈的考試安排,中史卷一和卷二的比例維持在6:4。具體來說:
– 卷一(歷史知識)佔總分60%:包含選擇題和資料題,考察範圍從上古到現代,需要全面掌握歷史事件、人物和年代
– 卷二(歷史專題)佔總分40%:通常有3題選2題的論述題,要求學生對特定歷史時期或主題有深入見解
– 特別注意:部分年份可能會微調題型分配,建議參考最近3年的試題趨勢
備考策略建議
面對這樣的比重分配,建議考生可以這樣準備:
1. 時間分配:按照6:4的比例規劃複習時間,但初期建議先打好卷一的基礎知識
2. 練習重點:多練習卷一的時序題和資料分析題,這些題型佔分較重
3. 卷二準備:選擇2-3個最熟悉的專題深入研讀,建立自己的論述架構
4. 最新動態:定期查看考評局公告,掌握可能的調整訊息
記得在做歷屆試題時,要特別注意兩卷的答題時間分配,避免在某一卷花費過多時間而影響整體表現。

常見問題解答
DSE中史卷一和卷二的比例是如何分配的?
根據最新考評局規定,中史卷一(歷史資料題)佔總分40%,卷二(論述題)佔60%。卷一通常包含3大題,考生需選答2題;卷二則有6題,選答3題。這個比例自2019年調整後維持至今,卷一側重史料分析能力,卷二則考驗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掌握與論述能力。
為什麼中史卷二佔比比卷一高?
卷二佔比較高(60%)是因為它更能全面評估學生的歷史知識和批判性思考。論述題要求學生整合不同時期、主題的歷史知識,展現對歷史脈絡的理解。相比之下,卷一較側重短篇史料分析,難度相對較低。考評局希望透過這樣的配比,鼓勵學生建立更完整的歷史觀。
中史卷一和卷二哪個比較容易拿分?
這要看學生個人強項。擅長分析史料、快速抓重點的同學可能在卷一較有優勢;而歷史知識扎實、寫作能力強的學生通常在卷二表現更好。建議平時練習時兩卷都要均衡準備,但若時間有限,可優先加強卷二,因為它的佔分更高,對總分影響更大。
最新中史考卷比例有調整嗎?
2023-2024年度DSE中史科卷一卷二比例維持不變,仍為40%:60%。最近一次調整是在2019年,當時將卷一比例從50%降至40%,卷二從50%增至60%。考評局表示這個比例會維持一段時間,未來若有變動會提前3年公布,讓師生有充足時間準備。
如何根據卷一卷二比例安排溫習時間?
建議按照佔分比例分配時間:卷二佔60%,可安排約60%的溫習時間;卷一佔40%,則用40%時間準備。但也要考慮個人弱項,若史料分析較弱,可稍微增加卷一練習。最佳策略是兩卷並重,每週固定練習幾題,保持手感。考前一個月再針對比例做重點複習。
中史卷一題型近年有什麼變化?
近年卷一題型更注重跨時期、跨主題的綜合分析。除了傳統的史料辨識和比較,新增了要求考生結合課外知識的題型。題目長度也有增加趨勢,考生需在有限時間內快速閱讀並分析多則史料。建議多練習歷屆試題,熟悉各種題型,提升答題速度。
卷二論述題要如何準備才能拿高分?
準備卷二關鍵在於:1)建立清晰的歷史脈絡,掌握各時期重大事件因果關係;2)熟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貢獻與評價;3)練習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事件。答題時要注意:論點明確、史實準確、結構完整。建議整理自己的論點筆記本,並多參考高分範文,學習論述技巧。
卷一卷二的考試時間分配有什麼建議?
卷一建議每題用時約30分鐘(總60分鐘);卷二每題約35分鐘(總105分鐘)。實際考試時,卷一可先快速瀏覽所有題目,選擇最有把握的2題;卷二則建議先花5分鐘規劃每題要點。記得留最後5-10分鐘檢查,避免遺漏小題或寫錯題號。平時練習就要嚴格計時,培養時間感。
